查看原文
其他

给青年科学家的建议:做个多面手

NatureResearch Nature Research科研服务 2021-04-10



专注科研服务,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


原文作者:Avi Loeb

着眼于最新的热门主题可能有利可得,但却未必是好的长远之计。

当我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博士后时,我的年长导师建议我专注于某一个研究主题,力争成为这个专门领域内的世界级专家。导师的建议真诚、合理又符合实际。如果我在某个小小的前沿领域深挖,我应该可以提高自己获得终身职位的机会。

Simon Battensby/Getty

但是我的科学热情让我没有采纳这条建议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而不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,我对许多主题产生了广泛的兴趣。我一开始研究的是基础物理学,与它热不热门无关。


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:我对哲学感兴趣,博士读的是等离子物理,但是有一个可以进入天体物理学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。正当我难以决定该采取何种长期策略的时候,我有幸和一位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交谈了一番。


马丁·史瓦西是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,他的父亲卡尔·史瓦西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几个月后即导出黑洞的解。


找到一个热门的利基型课题,借此提升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,感觉如同是幻想,和声称拽着头发把自己从泥沼中拉出来的吹牛大王有得一拼。马丁确信热门的利基型主题就像泥沼一样令人不安。它们的热门度具有诱惑性,但是却不长久。对于来去匆匆的流行时尚,一个人可以与之调情,却永远不会维持长久的关系。


他给我举了双星系统的例子,双星系统原本在他那个年代非常火,后来便也失去了吸引力。他的观点让我确信要避免只图一时流行,而要探索一般物理学原理的统一主题下的各种不同子主题。不同于转瞬即逝的现象趋势,基础原理是持久的,它们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事业发展平台,让你去探索自己的各种不同兴趣。


对于事业发展来说,拓宽兴趣面是比专注于一个热门课题更糟糕的选择吗?


距我从事博士后研究已经过了三十年,这期间天体物理学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曾被认为是推测性的课题,比如理论宇宙学、系外行星和引力波天体物理学,已经成为主流,甚至还有诺贝尔奖加持。回头来看,我的兴趣广度不是拖累,它反而让我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。


毫无疑问,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研究环境中,兴趣广泛才符合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。马丁的观点让人受益匪浅。


狭隘的专业化的一个主要缺点是,在一个点深挖一段时间后,你会碰到不可穿透的基岩。之后,可以探索的只是细枝末节,没有广阔的可全新探索的空间。


达到这种成熟阶段后,这片利基领域便能被总结出来,走进教科书,但是不再能激起别人的求知欲了。也鲜有创新的空间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拥有广泛的兴趣,就能让人另寻出路,将研究重点转向基岩还未暴露的领域;在这里,创造性思维仍有用武之地。


虽然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,更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,但是“文艺复兴人”或者说博学通才者仍然是罕见的,因为专业化在短期内的回报更可观。现有的经费、奖项和晋升体系奖励的是重点分明的成就,这造成了知识筒仓现象,抑制了全面开花的可能性。


这个现实背景令人惋惜,却突显了“多面手”所发挥的重要作用。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就像腹部沾了花粉而无意中给花授粉的蝴蝶。偶尔吹过的一阵风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,但是效果却大打折扣。


现在,距离我获得终身教职已经过去几十年了,我给博士后的建议和我当初得到的不一样。我仍然承认的一点是,培养一套可以解决专业化问题的独特技能,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具有重要意义。但是,这套技能还应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做补充。


通识教育的基础可以开拓探索空间,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。它提供的工具有助于你探索未知领域,或者根据一般原理纠正被误导的专家。


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费曼。1986年,他作为罗杰斯委员会(Rogers Commission)的一名独立成员,展开了自己的调查。他运用基本的物理学推理,揭开了NASA工程师和执行主管们之间关于“挑战者”号灾难中O型环安全系数的误解。


但是最重要的是,眼界开阔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非常有限的学习过程的全貌。只狭隘地聚焦于某一个点,会导致眼界狭窄,容易变得傲慢自大。


但是宇宙如此浩大,点点滴滴震撼人心,眼界狭窄只会错过它的壮丽。不必垂首相对,抬起头看天,你会发现更多值得珍视的东西。


本文原发于《科学美国人》。


原文以Advice for young scientists: Be a generalist为标题发表于2020年4月2日发表在Nature Index上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英文原文

更多阅读


亚洲科学家的存在感挑战

2020年值得关注的科学技术

如何做好一场学术演讲?海报、幻灯片、演讲技巧缺一不可!


版权声明:

本文由施普林格·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。中文内容仅供参考,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。欢迎转发至朋友圈,如需转载,请邮件China@nature.com。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,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
© 2020 Springer Nature Limited. All Rights Reserved


公众号:China_Nature

喜欢就转发或点个“在看”吧⇣⇣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